精彩小说尽在文轩书院!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墨香渡五年槐下待君归

第1章

发表时间: 2025-10-29

1 墨香忆旧暮春的风裹着满城飞絮,轻轻撞在 “墨香书社” 斑驳的木门上,

发出细碎的 “吱呀” 声,像极了六年前那个清晨,蓝若蹲在墙角听书时,

槐树叶被风吹动的轻响。她垂着手站在书社中央,

指尖还残留着方才擦拭书架时沾上的檀木香气,

目光扫过那些蒙着薄尘的桌椅……靠窗那张书桌的右上角,还留着一道浅浅的刻痕,

是无忌十二岁那年偷偷刻的小兔子,说是给她的生辰礼,结果被苏先生罚抄了三遍《论语》。

想到这里,蓝若的嘴角忍不住微微上扬,可眼泪却像断了线的珠子,顺着脸颊滚落,

砸在桌面上,晕开一小片水渍。书社里静得能听见窗外柳枝抽芽的声音,

空荡荡的屋子连回声都显得格外寂寥,她忽然想起苏先生还在时,

这里总是满溢着读书声、嬉笑声,连空气里都飘着墨汁与桂花糕的甜香。六年前的景象,

仿佛还清晰地映在眼前。那时的蓝若,

还是个穿着打满补丁的粗布衣裳、整日在街头流浪的孤女。父亲原本是镇上小有名气的武师,

总说 “女儿家也要有副硬朗身子骨”,从她七岁起便教她扎马步、练拳脚,

母亲则坐在廊下做针线,时不时温声叮嘱 “慢些,别摔着”。可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

像张无形的网,罩住了整个小镇 。父亲为了护着街坊们进出买药,染了病,

没撑过三天;母亲守着父亲的棺木哭了两夜,也倒了下去。年仅十岁的蓝若,

一夜之间成了无家可归的孩子。她揣着母亲临终前塞给她的半块枣泥糕,

从家乡一路流浪到临安城。白天,她在街头捡拾别人丢弃的干粮,

看着茶馆里穿长衫的先生摇头晃脑地念诗,心里总泛着莫名的向往;夜晚,

她就蜷缩在城隍庙的破神像后,听着窗外的风声,

攥着父亲留给她的那枚磨得发亮的铜制拳扣,一遍遍地想:要是爹娘还在,该多好。

那天清晨,她正蹲在街角啃着一块干硬的窝头,忽然听见不远处传来阵阵朗朗的读书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那声音清脆又郑重,

像春日里的溪流,潺潺地淌进她的心里。蓝若放下窝头,循着声音悄悄走过去,

只见一座青砖黛瓦的院落前挂着块旧木牌,上面 “墨香书社” 四个大字,

被雨水浸得有些发黑,却透着股说不出的温润。书社的后窗敞开着,

一个穿青色长衫的老者正站在案前讲学,底下坐着十多个穿布衣的孩子,个个听得聚精会神。

蓝若不敢靠得太近,怕被人当成乞丐赶走,便躲在墙角的老槐树下,屏住呼吸,

把那些陌生的句子在心里默默记下来。槐树枝叶繁茂,投下的阴影刚好遮住她瘦小的身子,

她就那样站着,直到日头偏西,读书声渐渐散去,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从那天起,

每天天不亮,蓝若都会准时出现在老槐树下。遇到下雨天,她就把破麻袋披在身上,

躲在不远处的屋檐下,任凭雨水打湿裤脚,也不愿错过听课的机会。有时听得入了神,

连肚子饿得咕咕叫都忘了,直到傍晚孩子们放学,她才会去街角的包子铺,

等着掌柜的把卖剩下的碎包子皮给她。半个月后的一个清晨,她正低着头,

在心里默念着昨天听到的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忽然感觉有人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蓝若猛地回头,只见那位讲学的青衫老者正站在她身后,

须发皆白,眼神却温和得像春日的阳光。老者手里还拿着个温热的白面馒头,递到她面前,

轻声问道:“小姑娘,你在这里听了半个月课了吧?”蓝若心里一慌,连忙往后退了半步,

双手紧紧攥着衣角,小声说道:“先生,我…… 我不是故意的,

我就是…… 就是喜欢听您讲课,我没有偷东西,也没有捣乱……” 她说着,

声音渐渐低了下去,眼眶也有些发红 ,她怕极了,

怕这位和善的先生像之前遇到的店家那样,挥手把她赶走。老者见状,轻轻叹了口气,

伸手摸了摸她的头,那手掌温暖又有力,让蓝若想起了父亲。“好孩子,别怕。

” 老者笑着说,“我是这书社的先生,姓苏。你既然喜欢读书,不如跟我进来,

以后就在书社里打杂、 扫扫院子、擦擦桌子,顺便跟着大家一起学习,管你两顿饭,

好不好?”蓝若愣住了,她抬起头,看着苏先生温和的眼睛,过了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

她用力点头,泪水 “唰” 地一下涌了出来,这一次,却是喜悦与感激的泪水。

她朝着苏先生深深鞠了一躬,哽咽着说道:“谢谢先生!谢谢先生!我一定好好干活,

好好读书!”苏先生牵着她的手走进书社时,院子里正在扫地的几个孩子都好奇地看了过来。

蓝若有些局促地低着头,直到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先生,这个小妹妹是谁呀?

” 她抬头一看,只见一个穿着蓝色布衣的小男孩跑了过来,圆圆的脸上满是好奇,

眼睛亮得像星星。“她叫蓝若,以后就在书社里跟大家一起学习了。” 苏先生笑着说,

又转头对蓝若道,“这是无忌,比你早来半年,以后你们就是师兄妹了。

”无忌立刻凑到蓝若面前,咧开嘴笑了:“蓝若妹妹,我叫无忌!你别害怕,

这里的师兄师姐都很好的,我带你去看我们的书桌好不好?” 他说着,就拉起蓝若的手,

把她往屋里带,那股子热情劲儿,让蓝若心里的局促瞬间消散了大半。后来蓝若才知道,

无忌的父亲原本是朝廷的文官,因为不肯同流合污,被奸臣诬陷贪赃枉法,革了官职,

还没等到***,就郁结成疾去世了。无忌的母亲带着他投奔亲戚,却遭人冷遇,

走投无路之下,才把他送到墨香书社,只求苏先生能教他识些字,将来能有个谋生的本事。

或许是同病相怜,蓝若和无忌很快就成了最好的朋友。无忌比蓝若小两岁,

性子却像个小太阳,活泼又调皮,整日里蹦蹦跳跳的,一会儿把师兄的砚台藏起来,

一会儿又给师姐的书本画小老虎,惹得大家又气又笑。而蓝若因为从小习武,

性子比同龄的女孩子沉稳些,总是像个小大人一样,帮无忌收拾烂摊子。有一次,

苏先生要去城里给弟子们买新书,临走前叮嘱无忌好好照看书社,别到处乱跑。

可苏先生刚走,无忌就翻出了书社里最好的宣纸,学着苏先生的样子磨墨写字,

还说要给蓝若写一幅 “兰心蕙质”。结果墨汁倒多了,他手忙脚乱地去擦,

反而把苏先生最珍爱的一幅《寒江独钓图》给洒上了墨渍。无忌吓得脸都白了,

蹲在地上看着那幅画,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蓝若知道后,没有责怪他,而是蹲下来,

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别怕,我们一起想办法。” 她记得母亲以前补衣服时,

会用同色的线把破洞缝好,便拉着无忌去街上的颜料铺,

用自己攒了很久的、用来买糖葫芦的铜板,买了一小盒淡墨和一支细毛笔。

两个人躲在书社的角落里,对着那幅画琢磨了一下午。蓝若扶着画纸,无忌拿着毛笔,

一点点地在墨渍上勾勒,把墨渍改成了江边的芦苇。等苏先生回来时,

看到的就是一幅添了芦苇的《寒江独钓图》,倒比原来多了几分生机。

苏先生看着两个孩子紧张的模样,忍不住笑了,只让他们把书社的院子打扫了三遍,

便没再追究。从那以后,无忌就更依赖蓝若了。每天早上,

他都会把自己的馒头分一半给蓝若虽然蓝若总说自己已经吃过了;背书背不下来时,

他就拉着蓝若的衣角,可怜巴巴地说 “蓝若姐姐,

你再给我讲一遍好不好”;蓝若帮苏先生整理书籍时,他就搬个小板凳坐在旁边,

帮她递书、擦灰。蓝若也把无忌当成了自己的亲弟弟。她知道无忌喜欢吃镇上张记的桂花糕,

每次苏先生让她去买东西,她都会特意绕路去张记,用自己省下来的月钱买一块,

偷偷塞给无忌;看到无忌的衣服破了,她就趁着晚上大家都睡了,拿出苏先生给她的针线,

在油灯下帮他缝补,还会在补丁上绣个小小的兔子;冬天天冷,无忌的手冻得通红,

她就把父亲留给她的铜拳扣揣在怀里捂热,再塞到无忌手里。2 别离之约在蓝若心里,

苏先生给了她一个遮风挡雨的家,让她能坐在书桌前读书写字,而无忌,

则给了她一份沉甸甸的牵挂, 看着无忌蹦蹦跳跳的身影,听着他一口一个 “蓝若姐姐”,

她就觉得,那些失去爹娘的痛苦、流浪街头的艰辛,好像都变得不那么难熬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书社里的师兄师姐们每年都会有人离开。有的通过了府试,

去京城参加科举;有的回了家乡,帮着家里打理生意;还有的被镇上的私塾请去当先生。

每次有人离开,大家都会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摆上一桌酒菜,吟诗作对,依依不舍。

蓝若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心里既羡慕又不舍,而无忌总会拉着她的手说:“蓝若姐姐,

我们以后都不离开书社好不好?一直在这里陪着先生。”蓝若笑着点头,可她知道,

无忌是有才华的,他背书比谁都快,写的文章连苏先生都称赞 “有灵气”,

将来一定能考取功名,为他父亲***。她只希望,那一天到来时,自己能笑着送他离开。

转眼间,无忌就十六岁了。这一年,恰逢三年一度的科举大考,苏先生特意把无忌叫到书房,

语重心长地说:“无忌,你的学识已经够了,该去京城试一试。不为功名利禄,

只为给你父亲讨个公道,也为你自己挣个前程。”无忌低着头,手指紧紧攥着衣角。

他想考科举,想让母亲过上好日子,可他又怕……怕自己考不上,

让苏先生和蓝若姐姐失望;更怕自己走了,蓝若姐姐一个人在书社里孤单。

蓝若看出了他的心思,特意拉着他去了江边。那天的江水格外清澈,

远处的船只慢悠悠地划过水面,留下一道道涟漪。蓝若指着那些船对无忌说:“你看那些船,

不管遇到多大的风浪,都会朝着码头前进。你就像这些船,京城就是你的码头,

你得去闯一闯,才知道自己能走多远。”她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

递给无忌:“这里面有我攒的二十两银子,你路上用。还有张记的桂花糕,我买了十块,

你饿了就吃一块。对了,这枚铜拳扣,你带着 ……是我爹留给我的,能保平安。

”无忌接过布包,里面的桂花糕还带着温热的香气,铜拳扣沉甸甸的,压得他心里暖暖的。

他看着蓝若,眼睛红了:“蓝若姐姐,我要是考不上怎么办?”“考不上也没关系。

” 蓝若笑着说,伸手帮他理了理衣领,“大不了就回来,

我们还在书社里一起读书、一起扫院子,跟以前一样。”赶考的那天,天还没亮,

蓝若就起了床,帮无忌收拾行李。她把他的衣服叠得整整齐齐,把桂花糕和银子分开放好,

还在他的书箱里放了一瓶驱寒的药。苏先生和无忌的母亲也来了,无忌的母亲拉着儿子的手,

眼泪止不住地流,反复叮嘱 “路上小心,别着凉,别累着”。蓝若送无忌到江边时,

天才蒙蒙亮。江风有些凉,她把自己的披风解下来,披在无忌身上:“路上冷,别冻着。

到了京城,记得给我们写信。”无忌用力点头,他想说些什么,可话到嘴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