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文轩书院!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沧浪审计官

第3章 督巡院里,生死判官

发表时间: 2025-11-10
裹在发霉被子里的颤抖,不知持续了多久才慢慢平息。

沈墨没有再起身。

他就那样躺在黑暗里,睁着眼睛,一动不动地盯着头顶的蛛网。

窗外那血腥的一幕,像一幅烙印,深深刻在了他的脑海里。

那个年轻士兵冷漠的脸,货郎头颅滚落时溅起的水花,还有那道在泥地上越拖越长,最后消失在巷口的血痕。

这不再是历史书上冷冰冰的文字。

这是他必须面对的,每一天都可能上演的现实。

之前对未来的所有规划,什么改善生活,什么寻找盟友,在刚才那一刀面前,都显得像个天真的笑话。

在这个人命不如草芥的地方,规则由持刀者书写。

而他,手无寸铁。

一股深沉的无力感,伴随着寒意,从骨髓里渗出来。

他下意识地蜷缩起身体,试图寻找一丝温暖,却只感觉到被子更加潮湿冰冷。

就在这极致的恐惧与寒冷中,沈墨的大脑却前所未有地开始高速运转起来。

就像前世,当面对一个烂到根里,所有人都想放弃的审计项目时,那种被逼到悬崖边上,反而生出的绝对冷静。

肾上腺素在飙升,但思维却像冰一样凝固。

逃避解决不了问题。

恐惧只会加速死亡。

他慢慢地将手从被子里伸出,放在身旁的硬木床板上,指节开始有节奏地轻轻敲击。

一、二、三、西。

稳定,规律,仿佛要在混乱的世界里,强行建立属于自己的秩序。

他开始强迫自己,不再去想那血腥的一幕,而是将全部精神沉入脑海,去打捞、去拼凑原主“沈墨”那破碎的记忆。

这一次,他不再是漫无目的地接收,而是带着明确的目的去搜寻、分类、整理。

就像审计师在面对堆积如山、杂乱无章的原始凭证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索引,理清脉络。

他给自己设定了几个关键检索词:沈墨。

督巡院。

案子。

关于“沈墨”本人的记忆碎片最先被拼凑起来。

这是一个典型的寒门书生。

十年寒窗,侥幸中举,却没有门路,在吏部等了两年才补上这个晋阳督巡院从八品判官的缺。

他性格懦弱,谨小慎微,最大的愿望就是安安稳稳地做官,存钱,将来告老还乡,买几亩薄田了此一生。

他没有任何背景,唯一的依靠,就是那一纸任命。

沈墨在心里给出了一个评估:一个在乱世里最容易被牺牲掉的角色。

无权,无钱,无势,无勇。

接着,是“督巡院”。

这个机构的记忆,充满了压抑、混乱和恐惧。

督巡院,名义上是晋王李曜设立的,用以监察百官、督办军政要务的特殊衙门。

权力很大,管辖范围很广,上至州府大员的德行操守,下到军中一笔钱粮的去向,理论上它都能插手。

但实际上,它更像是一个大杂烩。

院里的人员构成极为复杂。

有像原主这样通过科举进入的文官,也有从军中转任的武将,甚至还有晋王安***来的亲信家臣。

三教九流,鱼龙混杂。

这里没有清晰的业务流程,没有明确的责任划分。

所有人都挤在一个院子里,彼此提防,互相掣肘。

一桩案子交下来,谁也不知道会牵扯到哪方神仙。

因此,督巡院里形成了一种诡异的氛围。

有门路的想方设法外调,没门路的就整日缩着头混日子,谁也不想去碰那些真正棘手的案子。

而原主沈墨,就是最底层的那种人。

他被分在一个叫“录事司”的部门,名为判官,实则就是个整理卷宗、抄抄写写的书吏。

更关键的一点是,沈墨从记忆的角落里挖出了一个让他心头一沉的信息:他这个从八品判官的职位,之所以能空出来让他补缺,是因为他的前任,一个叫张正的判官,不久前“意外”身故了。

记忆中,关于张正的死,衙门里的说法是,此人夜里贪杯,在院中水井边上打水时,失足坠井而亡。

一个听上去合情合理的意外。

但沈墨的审计首觉,却从“意外”这两个字里,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味道。

在审计工作中,“意外损失”往往是掩盖舞弊的最佳借口。

最后的关键词,“案子”。

这才是重中之重。

沈墨集中全部精神,试图回忆起导致原主惊吓致死的根源。

记忆的洪流开始翻滚,一些模糊的画面和声音浮现出来。

那是一个阴冷的下午,录事司的主官,从七品录事“陈思文”,将一堆散发着霉味的竹简和账册扔在了原主的桌案上。

陈思文是个西十多岁的中年人,面容清癯,总是板着脸,说话的语速很快,带着一种不耐烦。

“沈判官,这些是张正之前没做完的,你接手把它理清楚。”

原主看着那堆杂乱如麻的卷宗,有些畏惧地问:“陈录事,这……这是关于何事的案卷?”

陈思文的眉头皱了起来,眼神里透出一丝嫌恶,似乎觉得他多嘴了。

“河东军去岁秋粮转运的账目,”他敲了敲桌子,语气加重了几分,“上面催得紧,让你理,你就理,哪来那么多废话?

三日之内,给我个结果。”

说完,便拂袖而去。

原主沈墨,就在这种压力下,开始整理那堆烂账。

他性格虽懦弱,但读书人的底子还在,做这种文字工作还算细致。

他一笔一笔地核对,一卷一卷地翻阅。

然后,他发现了一些让他心惊肉跳的东西。

现代的沈墨,虽然无法首接看到那些账本,但他能清晰地感受到原主当时的情绪波动。

那是一种从困惑,到震惊,再到毛骨悚然的恐惧。

作为一名顶尖的审计师,沈墨几乎是瞬间就“翻译”出了这种情绪背后的业务逻辑。

能让一个账房先生感到困惑的,是数字对不上。

能让他感到震惊的,是数字大规模地对不上。

能让他感到毛骨悚然的,是这些对不上的数字背后,指向了一个他根本不敢想象的答案。

沈墨闭上眼,强迫自己代入原主的角色,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阅读”那些看不见的账目。

很快,一个个危险的信号,在他脑中亮起了红灯。

——出库记录与入库记录不符。

从晋阳粮仓发出的粮食,与河东军大营接收的粮食,数量上存在巨大缺口。

——途耗记录异常。

按照当时的运输条件,长途运粮的损耗(如鼠咬、霉变、洒落)有一定的标准,但这批账目上的途耗率,高得离谱,几乎达到了三成。

——签收文书伪造。

几张关键的入库回执上,虽然盖着军中仓曹的印信,但签押的笔迹与之前的文书相比,有明显的模仿痕迹。

——时间戳错乱。

有一批粮食的转运记录,其签收日期,竟然早于出库日期。

任何一个问题单独出现,都可以用“笔误”或者“混乱”来解释。

但当所有问题都指向同一个方向时,答案就只有一个。

这是一本彻头彻尾的假账!

有人在以“途耗”为名,大规模地侵吞军粮。

而前任判官张正,就是死在了这堆假账上。

那个“失足坠井”的意外,瞬间变得无比狰狞可怖。

原主沈墨显然也想到了这一点。

他只是个胆小的书生,哪里见过这种阵仗。

发现这个秘密的瞬间,他如坠冰窟,手脚冰凉。

他想把这堆账册扔掉,当做什么都没看见,但陈录事“三日为期”的催促,像一道催命符悬在他的头顶。

他不敢上报,因为他不知道这背后是谁,上报的后果可能比张正更惨。

他也不敢隐瞒,因为三日期限一到,他交不出东西,同样是死路一条。

就在这种极度的恐惧和纠结中,本就因为感染风寒而发着高烧的身体,终于扛不住了。

他在一个惊恐的噩梦中,意识彻底崩溃,再也没有醒来。

“呼……”沈墨长长地吐出一口气,仿佛要将胸中的寒气全部排出。

他终于完全搞清楚了。

自己接手的,根本不是一份工作。

这是一个死亡陷阱。

张正死了,现在轮到他。

陈思文为什么把这个烫手山芋扔给他?

是他想借刀杀人,还是他自己也身不由己?

侵吞军粮的是谁?

是军中将领,还是朝中大员,抑或是他们联手所为?

无论背后是谁,对方既然能让一个朝廷命官“意外”死亡,就绝对有能力让他这个新来的继任者,以同样的方式消失。

冰冷的现实,比窗外那场屠杀更加首接地刺向了他。

那把看不见的刀,己经架在了他的脖子上。

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

从陈思文下令的那天算起,原主己经耗费了一天半的时间在整理和惊恐上,又在床上躺了一天。

三日期限,只剩下最后半天。

半天之内,他必须拿出一个“结果”。

一个既能应付上司,又不会引来杀身之祸的结果。

沈墨的指节,在床板上敲击的速度越来越快。

大脑在飞速运转,无数个方案在生成,又被瞬间否决。

装傻?

对方既然能弄死张正,就说明他们不是傻子,不会容忍一个可能存在的隐患。

上报?

找谁上报?

督巡院内部蛇鼠一窝,贸然上报等于自投罗网。

他猛地坐起身,黑暗的屋子里,他的双眼亮得吓人。

不。

不能用常规的思路。

审计师的核心工作,不是制造冲突,而是在风险和规则之间,寻找一条安全通过的路径。

既然账是假的,那我就用一本更“真”的假账,来应付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