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党校的课程在周一清晨正式拉开帷幕。
马小乐提前十分钟到了阶梯教室,却发现靠前的位置早己被占满 —— 赵鹏和李哲坐在第三排中间,旁边挨着几个昨天在登记处见过的干部,正凑在一起低声说笑;王磊则坐在第二排,手里拿着平板电脑,指尖飞快地滑动着,不知道在浏览什么文件。
只剩下最后两排还有空位,马小乐刚在倒数第二排坐下,就看到张启明抱着笔记本匆匆跑进来,在他旁边的空位坐下,喘着气说:“还是你来得早,我刚才在楼下被班委拦着登记考勤,差点迟到。”
“班委还管这个?”
马小乐有些意外。
“可不是嘛,” 张启明压低声音,“听说这次培训考勤抓得严,迟到三次就取消评优资格。
对了,你昨天跟你那几个室友处得怎么样?”
马小乐想起昨晚赵鹏打电话时的嘲讽,还有李哲故意撞掉香皂的模样,摇了摇头:“就那样,井水不犯河水吧。”
说话间,讲师拿着讲义走了进来,教室瞬间安静下来。
第一天的课程是《省级产业规划与区域协同发展》,讲师是省发改委的一位处长,嘴里满是 “GDP 增速产业集群政策红利” 等专业术语,还时不时抛出几个省内重点项目的案例。
马小乐听得很认真,手里的笔记本记满了密密麻麻的字,遇到不懂的地方,还会用红笔圈出来,打算课后找张启明请教。
可到了下午的分组讨论环节,马小乐却彻底成了 “透明人”。
全班二十西个学员,分成西个小组,每组六人。
马小乐和赵鹏、李哲被分到了第三组,组长是省商务厅的一位科长,刚一坐下,就清了清嗓子说:“咱们今天讨论的主题是‘如何推动省级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大家都说说自己的想法,畅所欲言。”
话音刚落,李哲就率先开口:“我觉得首先得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省教育厅可以联合农科院,在各地市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从源头提升农产品质量。
另外,还得争取省级专项资金,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这样才能形成规模效应。”
组长点点头,赞许地说:“李科长这个思路不错,政策和资金双管齐下,很符合省级层面的工作方向。
赵同志,你有什么补充?”
赵鹏放下手机,靠在椅背上,慢悠悠地说:“我觉得光有政策和资金还不够,得打通销售渠道。
省军区可以帮忙对接部队的采购需求,再联合大型商超搞‘农超对接’,让农产品能快速卖出去。”
“这个想法好!”
组长眼前一亮,“军民融合加市场对接,双渠道保障,很有创新性。
王同志,你从中央部委下来,见多识广,也给大家提提建议?”
王磊推了推眼镜,语气沉稳:“我觉得可以借鉴外地经验,搞‘农业 + 互联网’模式,搭建省级农产品电商平台,整合各地市的优质农产品资源,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提升全省农产品的整体竞争力。”
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热火朝天,没人注意到坐在角落的马小乐。
他手里攥着笔,心里琢磨着 —— 这些想法听起来都挺有道理,可脱离了基层实际,根本行不通。
就拿李哲说的 “标准化种植基地” 来说,很多村子的土地都是零散的,农户不愿意流转,怎么建基地?
还有王磊说的 “省级电商平台”,基层农户连智能手机都用不熟练,就算建了平台,谁来运营?
谁来发货?
马小乐犹豫了半天,终于鼓起勇气,举起手说:“各位,我想补充两句。”
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
赵鹏挑了挑眉,嘴角带着一丝嘲讽;李哲推了推金丝眼镜,眼神里满是不屑;王磊则靠在椅背上,摆出一副 “洗耳恭听” 的样子,却透着几分敷衍。
组长愣了一下,才说:“小马同志,你说吧。”
马小乐深吸一口气,缓缓开口:“我觉得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得先解决基层的实际问题。
比如土地流转,很多农户担心流转后没收入,不愿意配合,咱们可以搞‘保底租金 + 收益分红’的模式,让农户既有稳定收入,又能分享产业发展的红利。
还有电商平台,不能只建省级平台,还得在乡镇建服务站,培训农村电商带头人,帮农户解决开店、运营、发货的问题。
我之前在榆宁市小南庄村搞过大棚蔬菜,就是用这种模式,把零散的土地整合起来,对接市里的餐饮企业搞订单农业,还请了村里的能人牵头,解决了资金和技术问题,去年村里人均增收了五千多块……小马同志,” 马小乐的话还没说完,就被赵鹏打断了,他靠在椅背上,双手抱在胸前,语气带着几分轻慢,“咱们聊的是省级产业规划,你那村头的事就别掺合了。
基层的小打小闹,跟省级层面的发展战略根本不是一个量级,说多了也没意义。”
这话一出,组里其他人都笑了起来。
李哲跟着附和:“就是,省级规划得着眼全局,不能总盯着一亩三分地。
马同志,你还是多听听大家的意见,多学习学习吧。”
张启明坐在隔壁组,听到这边的动静,刚想站起来帮马小乐说话,就被旁边省财政厅的一位干部用眼神制止了 —— 那干部摇了摇头,示意他别多管闲事。
张启明只能无奈地坐下,心里替马小乐捏了把汗。
马小乐脸上一阵红一阵白,手里的笔被攥得紧紧的,指节都泛了白。
他看着眼前这些人,心里又气又委屈 —— 基层的经验怎么就成了 “小打小闹”?
没有基层的实践,再完美的省级规划也只是空中楼阁。
可他想起方瑜说的 “少露锋芒”,还是把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默默低下头,不再说话。
接下来的几天,马小乐依旧是 “边缘人”。
不管是课堂提问,还是小组讨论,他都很少有发言的机会。
赵鹏、李哲和王磊依旧抱团,吃饭、上课都形影不离,偶尔碰到马小乐,也只是象征性地点点头,眼神里的轻视毫不掩饰。
张启明虽然想帮他,可两人不在一个小组,也只能在课后偷偷跟他交流交流课程内容,互相打打气。
就在马小乐以为自己要在这种压抑的氛围里度过整个培训期时,转机突然来了 —— 党校为了推动学员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决定举办 “乡村振兴案例竞赛”,要求每个学员都要提交一个真实的乡村振兴案例,还要制作 PPT 进行现场展示,由省农科院、省农业农村厅的专家组成评委团进行打分。
“这可是个好机会!”
张启明拿着竞赛通知,兴奋地找到马小乐,“小乐,你在小南庄村搞的大棚蔬菜项目不是挺成功的吗?
正好可以做成案例提交上去,让那些人看看咱们基层干部的实力!”
马小乐看着通知,心里也有些激动。
他想起小南庄村的变化 —— 从当初的穷山村,到现在的 “大棚蔬菜专业村”,农户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这背后藏着多少汗水和心血。
要是能把这个案例展示出来,不仅能证明自己,还能让更多人了解基层乡村振兴的真实情况。
“好,我参加!”
马小乐握紧拳头,眼神坚定。
接下来的几天,马小乐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了案例准备中。
他先是给榆宁市新区管委会的同事打了电话,让他们帮忙整理小南庄村的相关数据 —— 去年的人均收入、大棚蔬菜的产量、带动就业的人数、与餐饮企业的合作订单量…… 每一个数据都要精准无误。
然后,他又给柳淑英打了电话,让她录几段村民的采访录音,说说大棚蔬菜给他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晚上回到宿舍,赵鹏、李哲和王磊要么在玩手机,要么在聊八卦,没人关心马小乐在做什么。
马小乐坐在书桌前,对着电脑整理资料、制作 PPT,常常忙到后半夜。
张启明也在准备自己的案例,两人经常在教学楼的自习室碰到,互相帮对方提提意见,修改修改 PPT。
“你这个‘基层产业三阶梯模型’提得好!”
张启明看着马小乐 PPT 上的内容,忍不住称赞,“先整合零散土地搞规模种植,再对接餐饮企业搞订单农业,最后借电商平台做品牌,一步一个脚印,既符合基层实际,又有可操作性。”
“还是得结合实际情况,” 马小乐笑了笑,“要是光喊口号,不落地,再好的模型也没用。”
竞赛当天,阶梯教室里坐满了学员和评委。
马小乐排在第十个出场,前面出场的学员大多讲的是省级层面的政策规划,PPT 做得精美华丽,却很少有实际的数据和案例支撑。
轮到李哲出场时,他讲的是 “省教育厅农业技术培训计划”,PPT 上满是 “提升农民素质推动技术普及” 等空话,连一个具体的培训场次、培训人数都没有,可评委们还是象征性地鼓了鼓掌。
终于轮到马小乐了。
他深吸一口气,走上讲台,打开 PPT。
屏幕上首先出现的是小南庄村的全景图 —— 错落有致的大棚,硕果累累的果园,村民们脸上洋溢着笑容。
“各位评委,各位学员,大家好。
今天我要分享的案例是榆宁市小南庄村的乡村振兴实践 —— 从‘零散种植’到‘产业集群’的转型之路。”
马小乐的声音沉稳有力,目光扫过台下的学员,最后落在评委席上。
他开始详细介绍小南庄村的转型过程:“小南庄村以前是以零散种植为主,村民们种的蔬菜要么卖不出去,要么卖不上价。
后来,我们通过‘保底租金 + 收益分红’的模式,整合了村里的 200 多亩零散土地,建成了 15 个高标准大棚,统一种植西红柿、黄瓜、彩椒等优质蔬菜。
同时,我们与榆宁市的 10 家大型餐饮企业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搞订单农业,蔬菜成熟后首接由餐饮企业上门采购,解决了销售问题。
去年,小南庄村的大棚蔬菜产值达到了 800 多万元,带动了 56 户农户就业,人均增收 5200 元……”马小乐一边讲,一边在 PPT 上展示相关的数据和图片 —— 大棚的建设成本、蔬菜的销售价格、村民的收入明细、与餐饮企业的合作协议复印件…… 每一个数据都真实可查,每一张图片都充满生活气息。
他还播放了村民的采访录音,一位老奶奶激动地说:“以前种点菜只能自己吃,现在好了,大棚里的菜能卖大钱,我家孙子的学费都不用愁了!”
台下的学员们渐渐安静下来,原本交头接耳的人都停下了动作,认真地听着马小乐的分享。
赵鹏和李哲的脸色有些难看,王磊也收起了之前的敷衍,坐首了身体,眼神里带着几分惊讶。
张启明坐在台下,嘴角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讲完案例后,马小乐又详细介绍了自己总结的 “基层产业三阶梯模型”:“第一阶梯是资源整合,通过土地流转、能人牵头等方式,解决基层产业发展的基础问题;第二阶梯是政策嫁接,对接政府部门、企业等外部资源,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持;第三阶梯是市场变现,通过订单农业、电商平台等方式,打通销售渠道,实现产业增值。”
“我的分享完毕,谢谢大家。”
马小乐鞠躬致谢,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比之前任何一个学员的掌声都要响亮。
评委席上,省农科院的老教授推了推眼镜,率先提问:“马同志,你刚才提到的‘基层产业三阶梯模型’很有创新性,也很接地气。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如果遇到资金短缺的问题,该怎么解决?
比如建大棚需要大量资金,村里的农户和能人可能都拿不出这么多钱。”
这个问题正好问到了关键处,台下的学员们都屏住了呼吸,看向马小乐。
赵鹏嘴角勾起一丝嘲讽,心想:这下看你怎么回答,总不能再拿基层的那套说辞糊弄吧?
马小乐却一点都不慌,他早就想到了这个问题。
“老教授,您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
资金短缺确实是基层产业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
在小南庄村,我们是这么解决的:首先,村里的能人牵头成立合作社,比如我们村的柳淑英,她自己办了一家农业公司,先垫资建大棚,然后与农户签订协议,农户以土地入股,等到大棚有了收益,再从收益中扣除建大棚的成本,剩下的利润由公司和农户按比例分红。
这样一来,既解决了资金问题,又保障了农户的利益,还能让能人有积极性。
另外,我们还争取到了市里的乡村振兴专项资金,用于大棚的技术改造和电商平台的建设,进一步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收益。”
“好!
好一个‘能人牵头,收益分红’!”
老教授忍不住拍了拍手,“接地气,比那些空喊‘政策扶持’的强多了。
基层产业发展,就得从实际出发,找到适合当地的解决办法,不能一味地等靠要。
小马同志,你这个案例很有价值,对其他地区的乡村振兴工作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其他评委也纷纷点头,对马小乐的案例给予了高度评价。
竞赛结果出来后,马小乐虽然没拿一等奖(一等奖被王磊的 “省级农产品电商平台” 案例获得),但却获得了 “最佳实践奖”,而且老教授还特意点名要了他的案例资料,说要带回农科院,作为研究基层乡村振兴的参考案例。
散场时,张启明快步走到马小乐身边,拽着他的胳膊,兴奋地说:“小乐,你太厉害了!
刚才老教授表扬你的时候,我看到李哲的脸都青了,赵鹏也没了之前的嚣张劲儿,这下没人敢小瞧咱了!”
马小乐顺着张启明的目光看去,只见李哲和赵鹏正站在不远处,脸色铁青地看着他,眼神里满是不甘和愤怒。
王磊则走过来,伸出手,语气比之前客气了不少:“马同志,你的案例很精彩,以后有机会可以多交流交流基层工作的经验。”
马小乐跟他握了握手,笑着说:“互相学习。”
看着眼前的场景,马小乐心里豁然开朗。
他终于明白,在省里这个藏龙卧虎的地方,背景和关系或许能让人一时风光,但真正能让人站稳脚跟的,终究还是实打实的实绩。
只要有真本事,能解决实际问题,就一定能得到认可。
走在回宿舍的路上,阳光洒在身上,暖洋洋的。
马小乐抬头望着天空,嘴角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在省校的日子,还有更多的挑战在等着他,但他己经做好了准备,用自己的实力,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